2021年9月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何博士心理”
批注:
文中使用化名和半虚构情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快两年了,新型冠状病毒仍然在没完没了地肆虐着。人与人、国与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似乎都被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在这场全人类的浩劫中,每个人都以各自的方式哀悼我们失去的生活,并在失控的逆境中披荆斩棘,适应一个后疫情时代的新秩序。
疫情中的 “心剧情”
· 阿雪:“几乎两年都没有离市了,好不容易节省下所有的年假,想和老公去散散心,没想到南京疫情爆发,单位不允许离沪,只能最后关头取消机票、酒店等等。我妈因此长舒了一口气,疫情爆发之后她每天要在家里全面消毒三遍,我身上的酒精含量一定超标了,开车出门都怕警察误会我酒驾。”
· 阿伦:“我儿子已经一岁多了,而我们素未谋面,我怕他以为他爸是个电脑屏幕, ‘平常爸爸都在黑屏睡觉,只有特定时间爸爸才能活过来’。老婆昨天在视屏里哭得很伤心,她一个人在国外照顾我年迈的父母,还要带两个孩子。而我不敢放弃我中国的事业,一旦离开,怕是再也回不来了,全家都要喝西北风。”
· 阿琪:“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申请到了心心念念的一所美国大学。然而,爸妈担心我的安全,好说歹说都不愿意我出国。现在我每天都在日夜颠倒上网课,已经很久没有晒到太阳,没有见到活人了,就连父母也只是靠纸条和微信留言沟通,就仿佛我活在一个平行世界里。而没有美国当地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也让我根本跟不上同学的节奏。”
· 阿美:“爷爷、奶奶和家里的老狗相继去世,而大洋彼岸的我,不能参加葬礼和亲友一起哀悼。我最近常常梦见TA们,梦里我的老狗咬我了,还开口说人话,骂我没良心。可是我不忍心丢下中国的老公和年幼的孩子。这个无奈的选择让我每天都活在愧疚和遗憾之中。”
· 阿卡:“我为公司付出了十年的心血,眼看着就要上市就要发达了,疫情之后,公司业务却经历了十分惨烈的滑铁卢。老板越来越不可理喻,我不知道这是他的真面目还是应激性的烦躁,下属们也纷纷离开,很快我就要变成光杆司令了。是不是我也该考虑跳槽了?”
· 阿林:“自从我常去的游泳池倒闭了之后,我胖了20斤,这狠辣而丧心病狂的德尔塔病毒变种,也让我一靠近游泳池就浑身发抖!女朋友回老家之前答应我会很快重聚的,没想到这一请假她就失业了,然后,我的爱情就没有然后了。现在只有我的啤酒肚陪我一起孤独。”
全民“心衰”的“心理疫情”
新冠疫情就像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捅了情绪的马蜂窝,无奈、恐惧、愤怒、失望、焦虑、无聊、沮丧等等蜂拥而出,无人幸免,只是程度不同。大部分人被“叮咬”后,动力、注意力、工作效率、意义感、安全感,自由感和掌控感等等,都比疫情前黯淡了许多色调。曾经屡试不爽的解压方式和应对策略,似乎都被削弱了力量,再也不能帮助我们回到“全盛时期”。这种既无法到达心理“最佳状态”,也不符合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也算不上“心理健康”的情况,我认为这很像我们常说的“亚健康”。在翻阅了无数文献之后,我发现上述情况也很符合社会学家兼心理学家Corey Keyes在2002年提出的“心衰”的定义。“这不是精疲力竭——我们还有精力。这不是抑郁症——我们没有感到绝望。我们只是觉得有些无趣和漫无目的。我后来发现,这种状态有个名字:心衰”(Grant,2021)Corey Keyes指出,如果放任“心衰”不管,容易发展成精神疾病 (Keyes et al., 2010)。
2020年5月,中国各大医院的学者们 (Liu et al., 2020),在中华精神科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结论是,疫情期间,中国各地区普通民众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3.5%,焦虑症状检出率为44.6%。另一项中国的研究(Shan et al., 2020) 在探索了身体、心理、社会三个维度之后,发现大约68%的医护工作者在疫情中处于亚健康状态。从2020年4月23日开始,美国人口普查局每隔12天就对各州居民的心理健康进行问卷调查(KFF,2021),几乎每期的数据都显示,约40%的成年人同时经历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症状。新冠疫苗正式面世推广后,虽然这个比例有所下降,也从未跌破29%。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预示着一个全民 “心衰” 的严峻形势。
抗击“心衰”的“心策略”
好消息是,我们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改变情绪体验的。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的主席Barrett博士,在她的《情绪如何产生》一书中指出,情绪是有“肌肉记忆”的,它们不是与生俱来的 (automatic responses),也不是不可避免的(inevitable),而是根据我们的过往经验构建起来的 (Barrett,2020)。另外,积极心理学家(positive psychologists)近年来提出一个观点:不应该将所有的积极情绪统称为“幸福”(Doucleff,2021)。综上所述,我得出一个结论,“幸福”是可以有章可循,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创造的。
下文中的一些建议是我根据多年的经验整合出来的。如果想要更系统地培养自己的“正面情绪基因”,可以参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大善科学中心”(Greater Good Science Center)的资料库,里面列举了培养各种积极情绪(比如敬畏awe、感恩gratitude、宽恕等等forgiveness)的练习方法和具体步骤。
1.承认现状
事到如今,我们需要承认,过去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准确归因,把属于疫情的锅还给疫情背,不要总是自告奋勇地当替罪羊,困在 “自责”的牢笼里。认清现状,承认自己也有无能为力的地方,是获得“习得性乐观” (Seligman,2018)的第一步,才能以相对健康的方式梳理并表达情绪。
比如,我们可以承认“疫情造成了我们家庭分离,不是我 ‘没良心’ 的个人意愿所能决定的。”或者 “公司损失了这个订单,是因为紧张的国际形势和对方公司的财政危机,而不是因为我的演讲做的不够好。”
2.接纳情绪
正确归因之后,我们可以练习和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首先,以开放、好奇、不批评、不干涉的态度去观察自己的情绪,仿佛自己是一个科学家在研究一个新生物体。
挑选一个最强烈的情绪(比如愤怒),想象并描述它的形状、颜色、温度、触感、重量、大小。想象并记录它的声音,它出现在你世界里的动机,它告诉你要做的事情等等。请注意,你只是在观察,而不是服从。就仿佛自己的想法都只是一条河流上漂浮的叶片,而你在桥上看风景 (Harris,2020)。
3.慈悲待人
刚接到写文章任务的时候,和我们诊所运营经理Sabeen (Clinic Operations Senior Manager)闲聊问她疫情中有什么新的领悟,她说:“只希望人们能善良一点,对别人好一点。”这很符合心理学里面的“慈悲”的概念,意思就是,在别人经历痛苦时,以善意相待。关于慈悲的临床研究,数不胜数,比如,慈悲可以提升幸福感(Shapira & Mongrain,2010),可以预防焦虑和职业倦怠(Neff et al., 2007),还可以改善亲子关系 (Duncan et al., 2009)。
这不需要你变成一个利他主义的人,也不需要你时时打开共情的雷达,而是在小事上多留心,比如,对收银员或者外卖小哥说声谢谢,替手上拿满东西的同事开个门,对清洁办公室的阿姨投去一个微笑,认真听完孩子对TA学业艰难的抱怨而不急着反驳。
4.练习感恩
感恩,另一个和“幸福”息息相关的概念,也是可以培养的(Davis,2016)。可以每天写一次感恩日记,可以只是一句话的:“中午点了一份丰盛的外卖,虽然比我母亲的烹饪水平差远了,但是多少慰藉了我思乡的心。”“自从居家隔离以来,我终于读完了许多以前没有时间精力读完的书,受益匪浅。”
也可以是命题日记,比如:
试着回忆,最近一次你和某个人的一个美好经历,花几分钟时间写下发生了什么。也许是交换了鼓励和支持的话语,也许是一起安全度过了失败或尴尬的时刻,也许是终于解除了误会并决定要继续这段关系。提醒自己“这个人有情绪和想法,和我一样;这个人经历了身心痛苦,和我一样;这人希望得到理解、关怀、健康和快乐,和我一样。”
5.增加认知弹性
许多人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参考框架,认为“要到达C,必须要先到达A和B”。而疫情也许设置了很多路障,让我们不能按部就班到达终点。所以,不能把“疫情结束”作为我们人生重新开始的前提,那样的话,我们只会在无休止的等待中消沉。这就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力,练习“认知弹性”并拓展意识,玩一场“华容道”,开创新的路径到达我们的目的地。
比如,常去的游泳池关门了,可以尝试新的运动方式,跑步、攀岩、瑜伽、举铁等等。比如,自己目前的行业衰退了,可以尝试接受新的培训,拿新的证件,考虑不同的职业规划。比如,感觉自己的社会支持变弱了,可以尝试走出舒适圈,和原来不常交流的群体聊个天。比如,孩子学校的教学方式变成网络课程为主,自己实在没有时间精力陪伴,那就考虑转学,甚至可以考虑搬到另一个城市。
6. 有计划性地照顾自己
“照顾自己”是大家经常脱口而出,却从没认真或者系统地学习过的一件事。以下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个“葡萄”(GRAPES)自我照顾计划 (Anyeji, 2020),网络上有许多例子。
· G代表“对自己温柔”,比如自我肯定的话语、原谅自己的一个小错误、去按摩下、或者见个心理咨询师。
· R代表“放松”,比如冥想练习、泡个澡、看个日出、今天暂时不看微信不刷微博。
· A代表“成就”,比如学习一个新技能,给房子做一个大扫除、更新自己的简历、专注做一件自己比较有自信和有把握的事情。
· P代表“乐趣”,读本有趣的书、看个脱口秀、跟随一个欢快的音乐在家里随便扭一扭、撸撸狗或猫(家里没有,就去外面撸)。
· E代表“锻炼”,如果没有特别喜欢或者擅长的运动,那就随便在小区走个10分钟,或者跟着运动软件在家拉升一下。
· S代表“社交”,比如给朋友发个问候讯息,和家人一起做顿饭,给爱人准备一个礼物、报个兴趣班认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寄语
我认为,在身边众多人的“心衰”状况下,想“独善其身”几乎是不可能的。也许自己刚刚费劲调整好心态,伴侣、孩子、长辈、或者是同事和老板的一个“心衰”反应,就可能重新推倒自己情绪的多米诺骨牌。在这场“心理疫情”中,我们不能孤军奋战,而要善于团结并启用资源,耐心调理才能到达心理健康或者“心盛”状态。
希望大家可以把上文的策略放进自己的”工具箱“,在感觉“心衰”迹象时候,多拿出来练习。如果在练习中遇到任何困难,比如发现自己会不由自主逃避“葡萄”六板块中的某一板块,可能这就是你的盲点所在,值得和心理咨询师仔细探讨。
我相信我们不仅能够在这场浩劫中“幸存”下来,还能因此提升我们的痛苦耐受度、韧性、勇气,蜕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拉开一个更好的时代的帷幕。
作者何霄简介
何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的咨询心理学博士专业,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完成了健康科学心理学的博士后培训。何博士拥有美国科罗拉多州心理学家执照,美国国家健康服务心理学家认证,以及提问,劝说,转介 (QPR) 自杀预防培训师证书。同时,何博士也是美国心理学会、国际华人心理与援助专业协会、以及上海国际心理协会的会员。何博士在多种类型的机构 (比如jianyu、医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网络远程行为科学诊所、大学咨询中心等)积累了十余年的心理咨询经验,专长包括抑郁、焦虑、国际留学生/雇员、原生家庭、文化身份/适应、职业生涯、愤怒管理、残疾、哀伤/丧失。
参考资料
Adults Reporting Symptoms of Anxiety or Depressive Disorder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2021). Retrieved September 12, 2021, from https://www.kff.org/other/state-indicator/adults-reporting-symptoms-of-anxiety-or-depressive-disorder-during-covid-19-pandemic/?currentTimeframe=6&sortModel=%7B%22colId%22:%22Location%22,%22sort%22:%22asc%22%7D.
Anyeji, A. (2020, April 20). 1 important acronym to manage self-care During quarantine. LinkedIn. Retrieved September 19, 2021, from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1-important-acronym-manage-self-care-during-adaobi-anyeji-ph-d/.
Barrett, L. (2020). How emotions are made: The secret life of the brain. Picador.
Davis, D. E., Choe, E., Meyers, J., Wade, N., Varjas, K., Gifford, A., et al. (2016). Thankful for the little things: A meta-analysis of gratitude intervention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63, 20–31. https://doi.org/10.1037/cou0000107.
Doucleff, M. (2021, June 29). Stuck in a rut? Sometimes joy takes a little practice. NPR. Retrieved September 16, 2021, from https://www.npr.org/sections/health-shots/2021/06/29/1010319240/stuck-in-a-rut-sometimes-joy-takes-a-little-practice.
Duncan, L. G., Coatsworth, J. D., & Greenberg, M. T. (2009). A model of mindful parenting: Implications fo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prevention research.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12(3), 255–270. https://doi.org/10.1007/s10567-009-0046-3
Felson, S. (2020, October 18). Mental health: Managing anger. WebMD. Retrieved September 16, 2021, from https://www.webmd.com/men/guide/anger-management#1.
Grant, A. (2021, April 19). There's a name for the blah you're feeling: It's called languishing.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September 16, 2021, from https://www.nytimes.com/2021/04/19/well/mind/covid-mental-health-languishing.html.
Greater good in action. UC Berkeley Greater Good Science Center. (n.d.). Retrieved September 16, 2021, from https://ggia.berkeley.edu/?_ga=2.261755791.389569670.1631796482-1467993920.1612492572.
Harris, R. (2020). Act made simple: An easy-to-read primer on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Readhowyouwant.
Keyes, C. L. (2002). The mental health continuum: From languishing to flourishing in life.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43(2), 207. https://doi.org/10.2307/3090197
Keyes, C. L., Dhingra, S. S., & Simoes, E. J. (2010). Change in level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as a predictor of future risk of mental ill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0(12), 2366–2371. https://doi.org/10.2105/ajph.2010.192245
Liu, D., Ren, Y., Li, Y., Yu, X., Qu, W., Wang, Z., Tan, Y., Tian, B., Yang, P., Yan, F., & Tan, S. (2020).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Chinese residents during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outbreak: an online cross-sectional study .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iatry, 53(03), 181–18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3661-20200302-00082
Mills, J., & Chapman, M. (2016). Compassion and self-compassion in medicine. Australasian Medical Journal, 09(05). https://doi.org/10.21767/amj.2016.2583
Neff, K. D., Kirkpatrick, K. L., & Rude, S. S. (2007). Self-compassion and adaptive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1(1), 139–154. https://doi.org/10.1016/j.jrp.2006.03.004
Seligman, M. E. P. (2018). Learned optimism: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and your life. Nicholas Brealey Publishing.
Shan, M., Pan, Y., Lu, W., Wu, J., Li, W., & Zeng, D. (2020). Investigation on the sub-health status of healthcare worker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Epidemiology, 6(4). https://doi.org/10.23937/2474-3658/1510152
Shapira, L. B., & Mongrain, M. (2010). The benefits of self-compassion and optimism exercises for individuals vulnerable to depression.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5(5), 377–389. https://doi.org/10.1080/17439760.2010.516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