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博士心理

Dr. He Psych

解锁你的内在修复力
大家都“阳”了,我怎么“情绪降温”?防控政策优化后的心理调适
来源: | 作者:何霄 | 发布时间: 2022-12-18 | 865 次浏览 | 分享到:
今天来讲讲政策优化后可能会有哪些常见心理困扰,以及如何通过正念、全面接纳和安全空间等做好心理防疫和“情绪降温”。
防控优化和突然被隔离的心理反应有很多相似性,那就是我们可能会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未知,而产生很多焦虑。


本文根据何霄博士2022/12/08和睦家医院线上平台的直播内容编辑修改。


看到这个防疫优化政策,在座的许多人可能和我一样,刚开始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仿佛上海封城还是昨天发生的事情。等好不容易开始接受这不是谣言,是国家发布的正儿八经的政策变化,可能慢慢地就会体验到一系列的情绪反应了。今天来讲讲政策优化后可能会有哪些常见心理困扰,以及如何做好心理防疫。
防控优化和突然被隔离的心理反应有很多相似性,那就是我们可能会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未知,而产生很多焦虑。焦虑的本质是恐惧,恐惧的本质是「自己对危险的联想」可能以前焦虑的是“不知道自己要被关多久?会不会被送到方舱?”现在更多焦虑的是“会不会疫情大爆发?”我和家人免疫力够不够好?疫苗有没有用?会不会重症?会不会有后遗症?药物储备够不够?”我们除了对自己和社会形势不确定之外,可能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会在这个时候激发对别人的怀疑,我们可能会害怕别人有没有做好防疫,出去聚餐的时候可能会担心对方是不是好几天甚至好几周没有做过核酸,是不是在来的路上戴好了口罩?大家会不会为了赚钱,隐瞒她其实已经阳性了啊?尤其是为人子女为人父母,我们可能会担心家人得病的风险,阳性之后的护理和生活日程怎么做等等。
除了焦虑,我们还有可能会愤怒,以前愤怒的是“凭什么我要被关起来?”现在愤怒的是“凭什么突然放开?凭什么抢不到药?凭什么是我还有家人感染?”

为什么我们会焦虑呢?因为远古时代,洞穴人需要时时提防树丛中的野兽,才能生存下来。这时,恐惧和焦虑是具有保护性的,所以经过600万年的演化,还存在于人类的基因里。

那为什么我们会生气呢因为我们的观念和文化告诉我们,如果现实生活不顺利,总有个原因,总有个人需要为此负责。我们的愤怒是在提醒我们,自己或者谁要做出一些改变才能改变这个现状。

当我们面对突然的变化的时候,理智脑也就是大脑的皮质层活动就会暗淡一点,情绪脑也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就开始夺权,活跃起来。以前储存在情绪记忆里的一些恐惧,被这次突然的政策改变和大规模的感染激活了。就犹如远古时代的猛兽,会启动我们的焦虑和恐惧,或者是“战斗”的欲望,这都是正常的。我们也要随时关注,我们有没有被焦虑情绪过度淹没和捆绑了。



被情绪淹没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哪些负面反应呢?


01

思维误区

我们可能会陷入思维误区,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的负面情绪是直接由于思维误区产生的。比如一些常见的思维误区有:

1)灾难化,就是把一件事情脑补成世界末日,实际上政策改变的结果还是未知的,但是脑子里已经演了很多电视剧预测最坏的结果。

2)反刍,我们可能会抱着手机不停地刷新冠的后遗症,久久不能自拔。

3)比如两极化,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优化政策就是“国家不管我们了”或者“躺平”,“躺平”就是乱套。

4)再比如说心灵过滤,就是只专注在负面的小事上,就认定整件事情都是糟糕的。或者只关注在正面的小事上,忽略了潜在的危险,这都是心灵过滤的表现。

02


身体不适


那么在思维误区里太久,陷在焦虑不安的情绪里会产生什么身体不适呢?我们最常见的就是想太多想太久导致睡不着觉,科学研究发现情绪会直接导致身体各个部位的温度的微妙变化,思虑过多很可能也会引起肠胃不舒服,疲劳胸闷,肩膀肌肉酸痛等。

03


过度规划和强迫行为,或者“逃跑”模式


那么直接反映到行为上,我们可能因此过度规划自己和家人的日程,有强迫行为,比如一定要戴双层口罩,东西要反反复复地消毒,或者是现在各大城市爆出来的各种囤药现象和医疗挤兑现象,其实也是一种过度规划和强迫行为。或者另外一些人陷入“逃跑”模式:由于对病毒的恐惧,逃避社交,害怕出门等等。我们可能还会有补偿心理:“哎呀,我们被关了这么久,既然放开了,那就早阳早解脱,就每天都出去玩耍,去这个城市那个城市都走一遍。”

那么我们如何做好心理防疫呢?





1

看到自己的心理韧性


我们回忆一下自己曾经度过的各种危机,可以更加理性地知道:“不论这次是什么样的挑战,我有资源有能力也有经验去面对。这个过程不一定美好,但是结局不会太差。

1)2019,大家都不了解这个病毒,承受了很多国际上的误解和嘲讽。

2)政策优化后和2021年的情况还是有些接近的,那时候也没有全民核酸的要求,坐地铁去吃饭也没有要查核酸,甚至在上海封城的时候,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做核酸。我们挺过来了。

3)上海封控期间,大家坐了几个月的“情绪过山车”,终于迎来了六月份的解封,又投入了百废待兴的复工复产。

4)你的这一生当中,肯定都有那么一两次令你印象深刻的小病小灾,度过了之后觉得没有什么,只是当时当地觉得“我不行了,太痛苦了。”




2

学会全然接纳


全然接纳,不代表刻意地去正能量,也不是说要把脑袋埋在沙子里,假装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也不代表只是部分接纳现状,选择性地忽略一些事实证据。选择性接纳是:比如有些人,已经接纳了欧米克隆传播性极强的现实,但是对病毒危害的认知仍然停留在3年前的武汉。比如有些人接纳了自己会感染的可能性,却没有接纳有很多群体(孕妇、婴幼儿、老人或者有基础病的人)比自己更需要医疗资源。

真正的全然接纳的5个阶段包括:

1)抗拒,事情刚发生的时候,处在不相信状态当中。

2)探索,也就是将注意力从外界事件,转换到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和需求“我的感受是什么?”

3)忍耐,我们学会在变化中站稳脚跟,坚韧应对,“我不喜欢这一切,但是我可以承受。”

4)允许,我们开始允许自己的情绪产生,也许是害怕焦虑或者麻木,我们为自己的情绪制造空间:“没事,我可以承受这些情绪。”

5)和平共处,在不确定性中,看到价值和意义“任何变化都有好的一面,我都可以因此获益。”




3

关注当下,正念生活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想法的永动机,这些想法未必是有益身心的,有可能在重演过去的不愉快,比如“三年前,武汉可是哀鸿遍野!”或者脑补未来的灾难的时候“人口基数这么大,肯定会变异出杀伤力很强的新变种”。

正念的“正”意思是正在进行时,而不是“正面”或者“正向”的意思。比如正念吃饭,就是将注意力仅仅放在食物给味蕾带来的感受,食物的颜色香味等等。比如正念书写,通过纸和笔来描述自己此时此刻视触听闻嗅的五感,来让自己胡乱飘着的想法安全着陆。

正念也代表着可能要做信息的断舍离,比如少看一些社交媒体,一天规定自己最多只刷半个小时手机就要停下来,能减少自己被别人的焦虑带跑的可能性。如果一定要看,看正规的媒体,有事实依据的新闻,而不是某博主的个人想法和猜测,或者某音上煞有介事的“重磅消息”。花十分钟时间梳理这些信息到底对自己有没有营养,做情绪排毒,避免过度共情,提醒自己,这些新闻中的事情,此时此刻没有发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我们可以把重心拉回(1)此时此刻,我的身体心理和精神需求是什么。(2)现时现地,我的环境是安全的。




4

安全空间,自我关怀百宝箱


在家里创造一个安全空间,每当情绪波动比较激烈的时候,去那里练习深呼吸,冥想或者放空几分钟,准备一些安全好物,比如一个让自己感觉到平静的画或者明信片照片,一个舒适的毛毯,让自己感觉到安全的香水精油,甚至是坚果巧克力这些零食。这样再糟糕的时候,你都知道自己有个自我关怀百宝箱,和自我关怀的空间

如果大家觉得自己需要更高阶的,更有针对性的帮助,也许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去找到你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来梳理心理困扰和资源。祝愿大家安全度过这次全新的调整,并成长为更坚韧平静的自己。